小说鸭

繁体版 简体版
小说鸭 > 大明杀破狼 > 关于明末时期满蒙地区的资料

关于明末时期满蒙地区的资料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一、关于满清八旗的资料

满族

满洲人(其前身为女真人)出兵或打猎,按族党屯寨进行。每人出一支箭,十人为一牛录(汉语“箭”的意思),其中有一首领,叫“牛录额真”(汉语译为“佐领”)。万历二十九年(1601年)努尔哈赤在牛录制的基础上建立了黄、红、白、蓝四旗,分别打黄旗、红旗、白旗、蓝旗。四十三年(1615年)扩大为八旗。原四旗名称冠以“正”,另四旗名称以黄、红、白、蓝冠以“镶”,即为:正黄、正白、正红、正蓝、镶黄、镶白、镶红、镶蓝。

四旗

新增的四旗的旗子,镶黄旗的旗子在黄色旗上镶红边,镶白旗的旗子在白色旗上镶红边,镶红旗的旗子在红色旗上镶白边,镶蓝旗的旗子则在蓝色旗上镶红边。

2牛录编辑据清朱一新《京师坊巷志稿》,在西长安街路南,金代遗刹双塔庆寿寺南面,有南小胡同曰回子营,夹道曰头牛录、二牛录。

回子营建于乾隆二十五年。《日下旧闻考》卷71载:容妃的五叔和堂兄等配合清军平定新疆回部有功,“乾隆二十五年奉旨授白和卓为回子佐领,以投诚回众编为一佐领,于西长安街路南设回回营一所居之”,“内设办事房,以内府官董其事”。

1965年,此地并入东安福胡同。有人说安福胡同所在地就是元朝两个佐领的驻地,所以叫头牛录、二牛录。事实上,回回营的建立在乾隆二十五年,正因为乾隆授白和卓为回回营佐领,才会有头牛录、二牛录两夹道名。

介绍

每旗原则上应该包含二十五个牛录,每个牛录有三百人,共计七千五百人。但是实际上,每旗的牛录数量都是不一样的、都不是固定的、都是随时可以按照皇帝个人的爱好而不断变更的。如努尔哈赤在位时期的八旗牛录数量大致是这样分布的:正黄旗四十五个牛录,镶蓝旗三十三个牛录,镶红旗二十六个牛录,正红旗二十五个牛录,正白旗二十五个牛录,镶黄旗二十一个牛录,正蓝旗二十个牛录,镶白旗一个牛录。

牛录是八旗制度的基层军政组织,努尔哈赤政权的建立、发展,与之息息相关.因此,牛录起源的具体时间,早为中外学术界所关注.由于现存文献有阙,诸位学者莫衷一是.有说法认为,八旗牛录制度的形成,并非是在某一具体的时间点,而是经过了"狩猎之牛录"、"部落之牛录"、"八旗之牛录"三个发展阶段,最终确立.

还有一种说法:女真人狩猎时各出一支箭,每十人中立一个总领,总领称牛录额真(牛录,大箭的意思;额真,首领的意思),后来这个相当于狩猎小组组长的牛录额真成为一级官名,牛录成为最基层的组织。屯垦田地,征丁披甲,纳赋服役,都以牛录为计算单位,努尔哈赤便在此基础上加以改组、发展、扩大和定型,创立八旗制度。规定:每300人设一牛录额真,五个牛录设一甲喇(là)额真,五个甲喇设一固山额真。固山是满洲户口和军事编制的最大单位,每个固山有特定颜色的旗帜,所以汉语译固山为“旗”。原有黄、白、红、蓝四旗,后又增添四旗,在原来旗帜的周围镶边,黄、白、蓝三色旗镶红边,红色旗镶白边。这样,共有八种不同颜色的旗帜,称为“八旗”,即满洲八旗。

八旗制度的特点

八旗初建时兵民合一,全民皆兵,凡满洲成员皆隶于满洲八旗之下。旗的组织具有军事、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职能。入关前,八旗兵丁平时从事生产劳动,战时荷戈从征,军械粮草自备。入关以后,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和兵饷制度,八旗兵从而成了职业兵。清定都北京以后,绝大部分八旗兵丁屯驻在北京附近,戍卫京师的八旗则按其方位驻守,称驻京八旗,俗称京旗,实即禁军。另抽出一部分旗兵派驻全国各重要城市和军事要地,称驻防八旗。八旗有一套完整的制度。如封爵,崇德元年(1636)始定亲王、郡王、贝勒、贝子、镇国公、辅国公、镇国将军、辅国将军、奉国将军9等。八旗按引军旗色定户籍。八旗兴办宗室觉罗学、官学等,课其子弟。八旗宗室王公及官兵的婚丧等均有规定。清初定满汉不通婚,直到光绪二十七年(1901)才取消禁令,实际上民间早已通婚。

长官

牛录的长官叫牛录额真。五个牛录为一个甲喇(là)(汉语“队”的意思),首领叫甲喇额真(汉语译为“参领”),五个甲喇为一个固山(汉语“旗”的意思),首领叫固山额真(汉语译为“都统”)。每个固山设左右两个梅勒额真(副都统)。一个固山即为一旗。八旗的最高统帅叫“汗”,先是努尔哈赤,后是皇太极。固山额真由其子侄担任。努尔哈赤与各旗旗主都有精锐卫队,叫“巴牙喇”。

八旗历史

努尔哈赤生前的八旗旗主

努尔哈赤生前的八旗旗主大致是这样的

正黄(45牛录)和镶黄(20牛录):努尔哈赤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